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亮眼“成绩单”。这背后,凝结着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动实践的点点滴滴。在全市生态环保大会即将召开、“美丽上海”建设的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我们集中展现15个美丽上海典型案例,以记录上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并以此祝愿生态文明之花开遍申城大地,“美丽上海”新图景更加光彩夺目。
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废物精细化管理体系,
筑牢疫情新常态下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底线
一、工作背景
医疗废物妥善处理处置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上海市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机构数量众多,常规医疗废物产生量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涉疫医疗废物、收集面扩大等不利影响,如何在疫情新常态下确保医疗废物及时、安全、有序、高效地处置,筑牢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上海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工作举措
(一)平战结合,建立健全医疗废物联防联控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海市迅速启动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工作部署,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挥。其中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动态研判医疗废物管控要求,协调解决医疗废物收运处置过程难题。上海市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分享医疗机构疫情防疫动态,指导督促各医疗机构做好医疗废物分类、包装、消毒等源头管理。卫生防疫部门指导确定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劳防配备标准,开展应急防护物资使用培训。上海城投集团(医疗废物集中收运处置单位)通过工作日报、微信群等方式与各级政府部门密切沟通、信息共享,采用医疗废物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驾驶员配备PDA、周转箱安装FID芯片、末端处置中央控制系统集成医废焚烧运行DCS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等方式实时将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流程数据对接纳入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的医废监管平台,实现医废从收运到处置的全天候、全过程、全方面信息化管控,确保全市医疗废物及时安全收运处置。
(二)提前谋划,加速建成现代化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2003 年抗击“非典”以后,上海市按照《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求,于2010 年在上海市嘉定区西北角建成投运122 吨/天的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能力,是当时国内处置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并在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配套建设12 吨/天的医疗废物自行焚烧处置能力。随着医疗废物的快速增长,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发展规划》(2017—2040年),加快补齐医疗废物收运处理短板,明确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一南一北一岛”的布局原则,2020年初升级建成投运30吨/天的崇明岛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共处置设施,2021年初建成投运南边老港生态环保基地240吨/天的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目前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总体上可满足中长期常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近年来,上海市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时,统筹考虑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进料分离的协同处置方式。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上海市科学制定并动态更新医疗废物三级应急收运处置方案,针对医疗废物日产生量的不同分为常态、一级、二级和三级应急响应,将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应急处置能力体系,总体上全市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超过2000吨/天。
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废物先进焚烧设施
位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一期,是全球规模最大、国际领先的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处置能力240吨/日,采用AVG自动投料装置系统卸货、储存、上料,具有超净烟气处理系统和智能操作的特点。
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AVG自动投料装置
(三)分级分类,持续完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
以“定人、定车、定时间、定路线”的四定原则建立医疗废物分级分类的收运体系,常规状态下安排330名收运人员、137辆收运车辆、110条收运线路,全天候保障上海75家大型医疗机构医废日产日清、610家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废48小时完成收运、其它小型医疗机构电话预约后48小时内完成收运。针对小型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废物量少、商业区收集难等问题,上海市探索推广“1(集中处置单位)+N(设立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X(小型医疗机构)”的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新模式,2020年出台《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定时定点收运工作要求》,以车车对接、医疗废物不落地的集中收集转运方式,打通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在48小时内安全收运处置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第一个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黄浦模式”
2018年,黄浦区提出由第三方收运单位使用灵活机动的小型专用车辆,将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收集后,在指定地点与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市固体废物处置公司的医疗废物收运车辆进行医疗废物“车对车交接”,形成“短驳转运、定点交接”的医疗废物收运“黄浦模式”。2019年4月,黄浦区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定时定点收集试点工作的通知》,于6月启动试点并逐步扩大。目前,黄浦区已有160余家小型医疗机构受益,医疗废物在48小时内得到妥善收运。
(四)科学预判,因时因情因势及时优化应急收运处置工作
今年3月1日以来的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产生量短时间激增,收运人员紧缺,医疗废物收运处置能力面临十分紧张的局面。上海市成立分管市领导牵头的医疗废物处理专班,下设综合协调、收运处置、监督检查、地区协调、物资和交通保障五个小组,建立专题协调、信息报送、监督检查三大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科学研判医疗废物增长趋势和主要问题,明确市、区两级分工,不断完善收运处置方式,重大疫情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医疗废物应急收运处置的豁免管理,收运环节可采用满足三防要求的密闭厢式货车,鼓励采用具备自卸功能的车辆,处置环节按照就近原则,统筹进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协同处置,大幅度提高了市、区两级收运处置能力和效率。针对集中隔离点、核酸筛查、方舱医院、抗原检测等不同时期的疫情重点工作分类精准施策,其中建立集中隔离点垃圾的点长包干制,点长全面负责点位上生活垃圾管理相关工作;核酸检测废物(固定点、流动点和便民点)原则上应由工作人员或核酸检测人员转运至相应核酸检测医疗卫生机构,确实无法转运的,妥善贮存后由区或街镇负责24小时内短驳上送。此外,强化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管理,编制了《医疗废物应急保障人员集中居住工作方案》,细化明确人员闭环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二级个人防护;并编制印发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医废应急收运处置实用手册,指导各区和应急收运处置单位落实各类医疗废物源头管理和收运处置要求。
三、实施成效
2020年1月20日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上海疫情防控医废收运处置保障工作经受住了极限状态下的疫情大考,在精准施策基础上逐步总结形成了上海医废模式。
医疗废物100%持续安全处置。历年来,上海市动态研判医疗废物收运处置需求,持续建设现代化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优化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布局,保障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稳定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近期从122吨/天快速提升至392吨/天,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能力充分,构建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保障的处置格局。自设施运行以来,上海市累计处置医疗废物近67万余吨,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切实保障了城市运行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底线。
确保实现日产日清和零感染目标。通过设施设备更新新增、布局优化、小型医疗机构收运新模式推广等,医疗废物最大收运能力从180吨/天快速提升至280吨/天,13个区近3000家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实现48小时收运处置,始终确保实现上海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及其它相关机构疫情医废的日产日清。持续做好标准防护等级下常规医废的白天收运与最高防护等级下疫情医废夜间收运处置工作,医废作业人员严格落实防护措施、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集中居住管理等措施,确保了所有作业人员零感染。
实现日产日清和低感染目标。通过设施设备更新新增、布局优化、小型医疗机构收运新模式推广等,医疗废物最大收运能力从180吨/天快速提升至370吨/天,15个区3300余家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实现48小时收运处置。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医疗废物收运量从4月初的400~600吨/天迅速增长至4月24日的峰值1419吨(是平时的6倍,是3月1日的4.1倍),并连续37天医疗废物收运量在1000吨/天以上,极限状态下始终确保涉疫情医废的日产日清。通过落实人员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集中居住管理、个人作业防护等措施,市区两级收运处置人员新冠阳性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确保了收运处置队伍相对稳定。
总结经验支持国内外疫情防控。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城投集团充分总结 2014 年以来上海利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炉排炉)应急处置医疗废物的丰富经验,协助生态环境部编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和《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疫情医疗废物工作相关问题及解答》。同时总结疫情期间上海医疗废物管理经验,应邀编制出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医疗废物管理培训指南》,并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网站刊发,向世界提供医疗废物处置的“上海经验”和“上海模式”。
来源:上海环境
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