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近零碳社区推广期待更多模式创新 城市碳中和进入“深水区”,如何调动更多社区居民的参与成为关键

   日期:2023-11-10     浏览:280    

本报记者 储舒婷

加速城市绿色转型,在上海等多地,第一批零碳或近零碳社区试点正为城市碳中和提供新的经验和启示。“城市碳中和已经进入‘深水区’,当技术、政策、路径到位,最难的是零碳理念如何在社区落地。”日前,来自社区一线的负责人、高校研究者及业界人士在东华大学举办的一场主题论坛上不约而同地强调,城市碳中和的核心是“人的碳中和”。在近零碳社区这样的未来生活场景中,只有通过更多居民的参与、更多理念的改变,才可能真正实现零排放。在此基础上,更多与会人员谈到,有了先进技术,模式创新很关键,由此能找到更多城市、社区实现“绿色繁荣”与“近零碳”的全新方案。

硬件、技术改造之外,要让居民变成减碳主力

“除了低碳技术的场景以外,要扎扎实实地靠社区运营实现这些零排放的行为。”深圳市龙岗区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张亚龙直言,如果由技术改造作为主力,一个社区投入减碳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过高的运营成本让复制和推广变得难以为继,因此好的社区要让居民的行为变成主导,而不能单靠技术。

零碳项目贯穿于社区规划、设计、建筑、建设和运行等方方面面,也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首个上海市近零碳示范社区梅陇三村的相关试点已近10年。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新垠表示,这个过程中,除了硬件和技术落地,从社区层面来说,更重要的是居民低碳行为的养成,“居民才是社区减碳的主力”!多年来,梅陇三村将零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已诞生零废弃、一平米菜园、厨余垃圾循环超市、家庭微绿地等15个项目。社区不仅成立了“绿主妇”志愿服务队,还动员起社区党员、楼组长、业委会等多方力量,鼓励居民们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参与低碳项目。

“形成社区治理靠大家、人人共治的格局,正是从一个社区的氛围营造开始。”陈新垠的分享引起了共鸣。“每个人的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消费都是做好碳管理和降碳节能的细小环节。”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徐锦辉介绍,结合老城区改造,所在街道试点实施了光伏发电、综合能源托管等节能项目,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节约能耗达12%。北湖街道还设置了24小时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机,可自动识别垃圾并称重,达到一定额度还能“提现”换成钱,居民参与“减碳”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尽享“更美好的生活”,让举手之劳的习惯更可持续

居民保持低碳行为的动力,从何而来?在不少先试先行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公交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行为获得积分,再兑换礼品、出行免单等福利,还有社区开展旧物有偿上门回收等服务。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魏文栋表示,目前的激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看,提高居民主动参与的意愿恐非一时之功。

多位专家谈到,近零碳社区强调节能、低碳、高效的同时,要让每一个居民都享受更好的生活,否则仅靠一时的经济奖励或热度很难持续。因为近零碳目标本身是为了实现城市的高效能治理和人们的高品质生活,不能本末倒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直言,在全球范围内,一些近零碳社区示范项目的前期成本过高,并不具备推广性。为了不停留于“盆栽式”场景,近零碳社区更大范围的复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他谈到,个人行为往往受到社会氛围影响,要创造更完善的配套条件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人看到零碳生活方式的价值。

 他还认为,可以通过社区课程引导居民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共创家园环境,进一步从消耗转变为生产资源。他和团队长期从事社区绿色空间改造,发动居民利用社区的“边角料”地块种植花草、用废弃物进行设计营造,大众参与的过程中,还有居民因此受到启发而投入创业。

如今,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已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为进一步的碳普惠积累经验。魏文栋也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参与机制,让低碳生活方式融入国民教育。通过软性引导、加大科普力度等,让更多居民明白很多举手之劳就是减碳行为,低碳理念离我们并不遥远。”

来源:文汇报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