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一杯“南水”,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聚焦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

   日期:2024-12-12     浏览:94    

本报记者程小雨

“五棵松”,一座对于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地铁站。站在站台上,看地铁飞驰而过时,人们却很难将这里与一项超级工程产生联系。

事实上,在这座站台之下仅3.67米处,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径浅埋暗挖有压输水隧洞穿越其间,将来自千里之外的“南水”,源源不断输入首都。

如今,北京人喝的每三杯水中,有两杯就是“南水”。

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奔涌的“南水”,在十年间,惠泽大地,滋润民心。

亿万受水区居民见证——因为喝上“南水”,他们彻底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复苏的河湖写下流动的答案——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再现波澜壮阔之景,滹沱河石家庄段时隔40多年再次奔涌……

重大国家战略得到水资源保障——东、中线一期工程有效支撑了受水区超13万亿元GDP的持续增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国家水网及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论坛获悉,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为沿线45座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资源保障。

村民说改变——

苦水变甜,枯泉复涌

在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新马镇西常屯村农家小院户主姜书河看来,村里通来“南水”后,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喝水再也不用放糖了”。

“以前,井水又苦又涩。谁家平时喝水、熬粥不放点儿白糖遮遮苦味呢?现在,用‘南水’泡的茶水,格外香甜。”姜书河说。

同为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沧州市,水的变迁,反映在居民牙齿的变化里。

黑龙港流域是黄淮海平原盐渍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经,这里的地下水苦咸、高氟。一口黄牙,一度是来自高氟水地区的人们挥之不去的地域符号。

2017年,沧州市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成通水,9座水厂全部按期切换成长江水源。截至2023年年底,南水北调工程累计向沧州供水21.48亿立方米。

因为“南水”,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南水”成为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郑州市等40多个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也为28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提供水源,城乡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水源转换,“沉寂”的泉眼在流动中迎来新生。

深冬的河北省邢台市,一群行人在开发区东汪镇武家庄村黑龙潭的水面旁驻足。

“咕咚、咕咚”,当宋景亮老人亲眼看着一串串水泡从黑龙潭汩汩涌出时,他不禁发出一声感慨:“这一刻,我等了40年。”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河北省邢台市饮用水水源由地下水切换至“南水”,配套建设生态补水工程,推动地下水位回升。

2021年8月,邢台见证“百泉复涌”的时刻,“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故事在城市的角落里不断上演。

“南水”到,满盘活。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沿线地方政府通过水源置换、压减地下水开采、封停自备井等措施,强化水环境和生态治理,使区域地下水止跌回升。

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在经历了40余年的持续下降后,实现由下降幅度趋缓到局部回升、再到总体回升的持续好转。2023年,河北省浅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已较2018年同期分别回升3.01米和7.55米。

沿岸现改变——

生态走廊与“人工天河”肩并肩

建设一个跨越1000多公里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面临前所未有之“难”。

这项超级工程,诞生“水往高处流”的奇景,落地“长江与黄河‘握手’”的愿景,澎湃的长江水,通过一座座横空出世的水上立交桥,一路向北奔涌。

纵有“难”字当头,绿色,始终是南水北调工程贯穿不变的底色。

“南水北调工程是对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工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工程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全过程。”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表示。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与地方政府的一次次“牵手”,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个个生态走廊建起来了——南水北调全线累计完成防护林及绿化工程建设1200公里,防护林面积达6万余亩。

绿意盎然的防护林带与“人工天河”并驾齐驱,成为守护长渠的忠诚卫士。

围网内,落叶松、国槐、臭椿等40多个品种的树木,紧紧依偎在总干渠两侧8米范围内;围网外,防护林分布在总干渠两侧各100米,打造以生态景观为主体的循环生态链。

一座座弃渣场“换了天地”——南水北调工程共完成1073个取土场和弃渣场的治理及返还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达4.0745万公顷,面积相当于5.7万个足球场。

废弃的土石渣摇身一变,塑造成焦作市游人如织的“天河”生态公园,化身为淅川县处处飘香的果园。素有施工领域“癌症”之称的“膨胀土”世界级难题,穿黄工程面临的水土流失治理难关……一路北上的拦路虎,逐一攻克。

这条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见证一批以工程为纽带的工业园区在受水区兴起。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港,一片繁忙。这里坐落着的亚洲最大单体钢结构储煤棚,给粉尘布下“天罗地网”。

昔日“灰头土脸”的煤港,成功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艘2000吨的集装箱船从梁山港出发,可直抵杭州。得益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达877公里。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发挥水资源战略配置作用,发挥产业优势,提高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跨省联动,见证改变——

聚中国力量写世纪答案

“中国能完成体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吗?”1980年,英国学者阿西特·比斯瓦斯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咨询意见时,曾发出一声质疑。

40多年后的2023年10月,在北京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当初的质疑化成为这位学者向南水北调工程投来的掌声。“南水北调是一项工程伟业,对中国实现水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比斯瓦斯说。

765亿立方米奔涌的“南水”,早已给予了坚定有力的答案——“中国,能!”

这声底气,来自改善沿线“壮士断腕”治污的决心。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南四湖地处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

造纸企业是山东地方的税收大户,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想治污,必须从造纸行业污染排放入手。而苏北城市刚完成苏南产业的转移布局,污染物达标排放先给自己套上一道“紧箍咒”。

治污难度罕见,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场对东线一期工程重要调蓄湖泊的污染治理革命开始掀起。

山东和江苏两省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实施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进程。

山东省超过700家造纸厂、江苏省800余家化工企业因排放不达标关停。两省政府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整顿采砂、退耕还湿、退渔还湖……

2023年9月,生态环境部协同东线南四湖周边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制定《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大力削减污染负荷,确保南四湖水质稳定达标。

南四湖治理,从唱“独角戏”,走向区域协同治理的“大合唱”。

如今,曾经的“酱油湖”已跻身全国首批8个水质良好湖泊之一,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青头潜鸭,在南四湖“安了家”。

看中线——陕西、湖北、河南三省系统实施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地区治理保护,建成大批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推进生态隔离带建设,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看东线——大运河沿线地方政府将南水北调断面水质达标纳入治污目标责任书,把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沿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

南水北调集团负责人表示:“随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实施,水资源配置格局将会进一步优化,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为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夯实自然生态之基。”

一杯“南水”,见证中国力量。

从“如有可能”的浪漫构想,到“时代赋能”的大国重器,这项工程创造了一个个人类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铸就了一座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丰碑。

这条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生命线、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生命线、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将继续奔涌向前。

来源:中国环境

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