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运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而碳监测与碳计量,是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当前相关行业在开展碳监测与计量方面进行过哪些探索?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构建碳监测与计量体系?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于福建南平举办的“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上,来自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关地区、行业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碳计量是一种计量人类工业活动向地球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量的措施,是实现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础。碳计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确保了碳的可评估、可交易。通俗来说,在蚂蚁森林收集虚拟树林能量,就是一种碳计量的过程。而碳监测是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其排放、吸收及空间分布情况的科学技术手段。
国际通用碳排放数据获取方法有两种,即基于核算的方法和基于自动监测的方法。记者查阅资料得知,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9月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3个层面,并于2023年继续深化。在生态环境部2023年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监测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提供了另外一种计算碳排放量的途径,可以提高碳排放核算的精准性,助力企业降碳减污。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探索构建碳排放反演模式,找寻由浓度数据到排放量的转化路径,更好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许光清认为,在企业层面进行碳排放监测和计量、产品碳足迹等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而精确的碳排放数据,对于政策制定和市场公平性至关重要。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源检测室副主任王军霞介绍,目前我国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废气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安装广泛,为实施碳CEMS提供了基础。重点行业CEMS法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且与核算法所得结果基本可比。
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三级计量与监测体系,到上线“工业碳排放物联网监测平台”,再到完成“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监测体系标准”试点,在填补我国碳计量空白方面,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不断突破创新。“‘空天地一体化’的三级计量与监测体系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级监测方法,包括卫星监测和工业园区内的直接检测,尤其是无组织排放问题,使用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监测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常务副主任郑明月介绍道。
福建省碳市场是地方八大试点碳交易市场之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碳市场数据质量。福建省生态环境信息中心科长肖盛说:“为了确保碳核查数据真实、准确,福建严把碳数据核算过程中的燃料用量、元素碳含量等关键参数的计量检测工作。同时鼓励采用CEMS、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碳监测工作,并建立相关的技术规范。”
钢铁行业将在2024年底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在2025年开始碳交易,科学准确计量钢铁碳排放量,对于建设全国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为完成钢铁等相关行业低碳转型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的计量体系,并以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这不仅依赖于大尺度的技术手段,还需要结合小尺度的精细化监测,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上,需要整合信息通信技术(ICT)和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等技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教授王坚强调。
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到要完善碳计量国家标准、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一致性。
“当前,碳计量标准尚未统一,国内第三方机构发展不均且处于起步阶段,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对标国际第三方机构,推动国内碳市场和碳计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理事长、中欧清洁能源转型国际论坛主席程章表示。许光清也认为,如何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在碳排放计量方面的差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孟辉认为,实现碳资产的有效交易和管理必须建立准确、统一的碳排放计量体系。首先,碳排放监测需要克服准确计量的技术瓶颈,目前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建设,涵盖了空间、雷达、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技术进步将有效减少碳排放监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其次,我国在碳排放计量标准体系建设上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需要统一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采集方法,以提升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第三,提升部门管理协同和落实排放单位主体责任也是提升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各部门间政策的密切协同,排放单位按照标准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也将是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重要保障。“降低碳排放数据的不确定性是实现碳资产公平交易的关键,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统一标准体系,并加强数据获取与管理协同,推动数据共享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以促进低碳转型和碳资产交易的顺利进行。”吴孟辉强调。
碳监测卫星作为一种对碳自上而下的监测,不仅能通过精准的监测和科学的分析,更好地了解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而且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但是,空气质量和地面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光谱分析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卫星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卫星数据无法单独承担全部碳排放监测任务,需要结合地面监测和大气监测,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分析,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动碳计量工作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大成说道。
行业企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石化、钢铁、电力、造纸等高碳排放行业。王坚认为,当前,碳数据缺失和部分信息不公开对这些行业的低碳转型造成了一些阻碍,未来需要进一步打通政务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和公开,完善碳监测体系,推动行业转型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双碳官孟兵站认为,制定碳资产经营管理方案是相关企业碳管理的核心任务。企业应在科学准确监测计量碳排放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备条件的减排项目碳资产,合理规划碳资产交易策略,参与碳金融实践,降低履约成本,确保碳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从而将碳资产转化为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来源:中国环境APP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