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首页 > 动态信息 > 环境要闻

企业减碳正当时:碳中和开启百万亿级投资大市场 31地已发布行动目标

   日期:2021-07-07     浏览:204    

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随着去年9月中国正式向全球明确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时间节点,2021年年初,“碳中和”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由此正式开启了高达百万亿的投资大幕。

事实上,“双碳”目标确定以来,无论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还是央企、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了各自的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以上海、武汉为双中心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也在2021年6月22日正式启动。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已有31个地区发布了碳中和、碳达峰行动计划,而国资委下辖的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兵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等数十个中央企业也率先发布了自身的“双碳”目标,更多的上市公司、大型金融机构则以ESG(“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宣布了减碳蓝图。

7月4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校友联络处主办的“碳中和,绿色增长与未来世界”论坛上,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我国今后30年碳中和带来的绿色投资需求将达到138万亿,但这个数字其实非常保守,其团队仅给重庆所做的“碳中和”绿色金融路线图就会带来13万亿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全国可能会有好几百万亿的投资需求。

百万亿级投资路线图

一面是实现减碳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另一面则是碳中和目标下所孕育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减碳之路上,央企成为急先锋。

据本报记者统计,在今年上半年,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核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网等多家央国企均发布了专项用于碳中和或新能源项目的债券,合计发行规模高达182亿元。

4月2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成功发行“绿色债券”――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发行规模11亿元,发行期限3年,募集资金将用于公司光伏、风电、地热等绿色项目,是国内油气企业发行的第一支碳中和债。据悉,此次“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包括中国石化前期在全国各地布局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供暖等新能源项目70余项。此外,中国石化也对外表示,将加快推进低碳化进程,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首次将“洁净”纳入愿景目标,加大天然气、电替代步伐,大力发展绿氢炼化,不断提高原料低碳化比例。

今年3月3日,中国三峡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10亿元,期限3年,募集资金不低于70%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3月2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年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期限2年,募集资金50亿元,票面利率3.26%,创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碳中和债以来,单期发行规模最大、票面利率最低等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核集团还是上交所首批发行碳中和绿色债的央企。

就在今年,国家能源集团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公司债券(专项用于碳中和),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500亿元(含500亿元)的公司债券,发行人拟将不低于70%的募集资金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碳中和项目的贷款,用于项目建设、项目运营、项目收购以及偿还碳中和项目的贷款的比例初步确定为50%:20%:15%:15%;中国华能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公司债券(专项用于碳中和),公开发行不超过400亿元(含400亿元)的公司债券,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等,且聚焦于碳减排领域的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建设;中核集团2021年度第一期(专项用于碳中和),公开发行不超过200亿元(含200亿元)的公司债券,其中不低于70%金额拟用于徐大堡核电项目前期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及偿还风电和光伏发电绿色低碳项目前期金融机构借款;国家电投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公司债券(专项用于碳中和),公开发行不超过300亿元(含300亿元)的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偿还公司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项目前期金融机构借款。

地方政府纷纷制定目标

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 月1 日实施。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在今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将加快建立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的项目库,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省市试点,强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究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扎实推进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此外,国家发改委在今年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则在去年12月31日的全国财政会议上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做出了部署,表示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则在今年1月26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的产能置换办法和项目备案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存量约束机制,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的下降。

而在地方层面,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中,实现碳达峰目标成为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80多个低碳试点城市研究提出达峰目标,其中提出在2025年前达峰的有42个。在省级层面,上海、福建、海南、青海等地提出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天津、上海、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陕西、辽宁、湖北、海南、四川、甘肃、西藏共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提出2021年将研究、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而像钢铁、产煤大省的河北、陕西两地,河北发布的行动方案表示将抓紧谋划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把降碳作为推动河北省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总抓手;山西则表示要把开展碳达峰作为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牵引举措,研究制定行动方案。推动煤矿绿色智能开采,推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抓好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建立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展能源互联网建设试点。探索用能权、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数字经济助力与风险防控并重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之下,如何让数字经济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城市及和城市相关建筑占全球能源需求的比例约65%,通过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通过将连接设备、网络、云端、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移动应用程序植入到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中,提高城市的感知力和智慧化运营水平,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此,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耿海清对于数字经济如何帮助实现城市碳中和时分析指出。

因此,耿海清建议,数字企业应尽力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尽管大部分数字产业绿色化水平较高,但也有一些属于高耗能之列,特别是大数据中心和5G基站。2018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社会总用电量的比例也达到了2.35%,在“十四五”期间还会进一步提高。对此,数字产业应通过技术创新尽可能减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当前很多钢铁、电力等企业已经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数字企业更应积极行动,率先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削减温室气体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树立企业的正面形象,也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技术还不成熟,急需加大研究力度。数字产业利润水平总体较高,可通过项目资助、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相关技术研究。”耿海清指出。

不过对于碳中和目标中企业转型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也在此前的论坛上分析指出,全世界包括中国所有的企业在30多年的时间当中都必须转型为低碳和零碳的企业,否则就要离开市场,企业的估值会变成零,贷款就可能变成坏账,这是一个很大的金融风险。但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转型的能力,如果有可能转型的话,还会保持一定的价值,如果转型得特别好,说不定价值还会更高。

马俊也指出,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来充分地落实碳中和的要求,至少有四条内容:其一是修订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过去推动绿色金融制定了一些标准,考虑更多的是国内环保的因素;第二绿色金融体系要做重要改进,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跟气候和碳相关的信息披露。未来金融机构会被要求披露风险资产的敞开,同时要披露投资和贷款所带来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第三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环境气候风险分析,未来应该把它变成强制性的监管要求。在五年、十年当中会出现多大的坏账,如果股权投资的话,估值会下降多少;第四要强化对低碳投融资的激励机制。过去绿色的激励机制的强度和覆盖面都不是很大,未来应该要设立更大规模的支持低碳贷款的再贷款机制,央行通过这些机制提供便宜的资金给到绿色的项目,要把银行资产的碳足迹纳入银行考核的体系当中去。

来源:华夏时报

2021-07-07